日本研究員最新研究:原來恐龍竟然不應該滅絕!
- 來源:互聯(lián)網
- 作者:Sophie周
- 編輯:Sophie
據外媒報道,日本東北大學研究人員找到最新證據,認為六千六百萬年前墜落地球的小行星如果少有移位,將不會產生生態(tài)滅絕。
Kunio Kaiho和Naga Oshima發(fā)表在《科學報道》(the journal 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的文章中指出,如果那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的其他一部分,恐龍恐怕還能幸存下來。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就恐龍(鳥類祖先除外)滅絕的原因達成了共識—— 一顆大型小行星從天而降,撞擊了現(xiàn)在的尤卡坦半島,將大量的煙塵和其他物質拋入大氣層,長達三年的時間里,遮天蔽日。地球表明的溫度變得非常寒冷。威脅到了恐龍和其他陸地動物的生存。但現(xiàn)在看來,如果小行星的落點是在其他任何地方,恐龍幾乎都能活下來。
為了進一步了解對地球生物歷史產生如此巨大影響的事件,Kaiho和Oshima使用計算機分析了撞擊位置和沖擊威力等多個數據的可能組合,由此產生一系列模擬結果,顯示最終恐龍的滅絕完全基于撞擊地點附近的地面中的烴化物的含量。這種碳氫化合物不僅存在與石油或煤炭礦藏中,而且還存在于更多巖石——頁巖氣中。巖石層縫隙中充滿該成分將意味著更多的煤煙和氣體進入大氣。研究人員還創(chuàng)建了一張地圖,顯示當時全球地表碳氫化合物密度。
他們發(fā)現(xiàn),小行星撞擊的地點碳氫化合物特別密集,而其他87%的地球表面該化合物的密度較小。也就是說,根據他們的聲明,如果小行星落到了一個碳氫化合物密度較低的地點(差不多隨便別的什么地方),那么就會產生更少的煙塵。因此,我們的地球也不會變得像真正發(fā)生過的歷史中那樣寒冷。如果這個星球沒有那么冷,那么恐龍恐怕還能生存下來,這可能意味著我們人類永遠不會有進化到生態(tài)金字塔頂的機會。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